1. <ol id="d8o7f"><pre id="d8o7f"><em id="d8o7f"></em></pre></ol>
    <span id="d8o7f"><menuitem id="d8o7f"></menuitem></span>

      <object id="d8o7f"><option id="d8o7f"><ins id="d8o7f"></ins></option></object> <wbr id="d8o7f"><option id="d8o7f"><b id="d8o7f"></b></option></wbr>
      <track id="d8o7f"><nobr id="d8o7f"></nobr></track>

      1. 墨江兩岸度春秋——從譚大初的《題墨江手卷》談起

        韶關日報 林發平 2023-08-06 09:21
        A+A- 

        始興于三國吳永安六年(公元263年)置縣,至今有1760年歷史。這里山清水秀,丹鳳山風景秀麗,墨江河水色如墨;這里人杰地靈,唐朝名相張九齡、明朝戶部尚書譚大初、抗日名將張發奎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p>

        月是故鄉明。從古到今,不論走得多遠、職位多高,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游子筆下永恒的主題。一生好讀書、好著書的明朝戶部尚書譚大初所著的《次川存稿》等著作,都懷有對家鄉的深深眷戀?,F在,我們來說說他的《題墨江手卷》一詩:  

        始興江水色如墨,幽人卜筑江之側。臨流染翰幾經年,洗耳濯纓聊自適?! ?/p>

        牛刀小試非吾心,拂袖歸來頭尚黑。得鮮呼酒發浩歌,長嘯一聲江月白?! ?/p>

        這是一首七律。略讀詩句,真正寫景敘事的只有前二句,其他詩句都是抒發作者的人生感慨。為了更好地理解譚大初當時的境遇和情感,我們先回顧一下他的人生概況:  

        譚大初,字宗元,號次川,明朝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出生于始興永樂鄉岸——都陳越村(今始興縣城南鎮大井頭村譚屋)。譚大初聰明好學,年僅10歲被補郡癢生,然后在鄉試、會試中一路過關,于嘉靖十七年34歲時高中進士。他是明朝276年歷史中,始興唯一的進士?! ?/p>

        中進士后,譚大初被留在京城,參與撰修郡志,擔任戶、工、刑等部跑腿辦事的小職員等。雖然不時遭受白眼與嘲笑,但他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每天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地做好各項本職工作,并適時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建議。這樣一干就是12年?! ?/p>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46歲的譚大初被委以重任,升任江西按察副使。在江西任職期間,他不畏權勢、狠抓風紀。一是不顧御史孫慎的反對,抓好軍籍的清理;二是廢除要求驛站迎送接待官員的文件;三是依法嚴懲侵奪他人財產的權臣嚴嵩親友,因此被譽為“譚青天”。這一路走來,仕途還算順利,但他也因此見證了官場的陰暗和腐敗。在譚大初任滿江西按察副使3年后,他自認“已知天命”,請求辭去官職。不料,反被提拔為廣西布政使司左參政?! ?/p>

        譚大初只好到廣西任職。在此期間,正值桂林洪水泛濫,米價飆升,他親自督促梧州府開倉濟民,賑恤百姓。僅過了一年,譚大初家庭遭受重大變故,愛妻、愛子接連因病去世。他無比悲痛,以致疾病發作,于是又上書請求解除職務,回家休養?;实叟鷾柿怂恼埱?。這首詩應該是寫于他回家休養的那個時期?! ?/p>

        詩的首句“始興江水色如墨”,其中的江是指始興的母親河墨江。它發源于始興隘子棉地坑頂,流經始興縣城南邊,因河水如墨,故稱墨江。次句“幽人卜筑江之側”,“幽人”指“隱士”“隱居之人”。譚大初的出生地“始興永樂鄉岸——都陳越村”位于始興縣城墨江南岸,這句點明他辭官后選擇在老家隱居?;氐郊亦l后,譚大初在墨江南畔筑起簡陋小屋,命名為“拙逸”。他在屋內讀書寫作、彈琴唱歌,怡然自樂。有門人、弟子前來拜訪請教,他熱情接待、耐心解答,讓他們頗有啟發。有時,他到馬市的遠敬村(即今“遠逕”)青云洞拜訪恩師,敘師生之情。這就是三四句所說的“臨流染翰幾經年,洗耳濯纓聊自適”。“染翰”是以筆蘸墨,寫詩、作文、繪畫之意;“洗耳濯纓”即“濯纓洗耳”,出自《魏書·劉獻之傳》,比喻避世守志、操行高潔?! ?/p>

        接著,他筆鋒一轉,寫從政為官的感慨:經過12年的摸爬滾打歷練后,終于下放江西、廣西,當了幾年“大官”,所謂“牛刀小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他認為做官也不過如此,覺得有違他的初心和本意,所以在“知天命”的50歲,趁“頭尚黑”之際“拂袖歸來”。他喜歡過什么日子呢?讀書寫作、彈琴唱歌,有了河鮮就喊拿酒來,興趣來了就引吭高歌。他說,長嘯幾聲,江中的月亮也會顯得更白更純潔?! ?/p>

        正當譚大初悠哉過著小日子,慢慢撫平心中的傷痛時,皇帝可沒有忘記他,要不也不會有以后的戶部尚書了。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嘉靖皇帝把譚大初召回,擬任河南右參政。未上任,又被提拔為南京右通政應天府尹。兩份詔書下來,本來對做官不感興趣的譚大初只好赴南京任職?! ?/p>

        明穆宗朱載厚即位,譚大初又上疏請求辭職,但沒被批準。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譚大初任工部右侍郎。其間,與譚大初同朝做事的御史海瑞等人遭到排擠譴送回鄉。譚大初向朝廷上書,建議“舉實才,辟賢路”。不久,譚大初被委任為戶部左侍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因總督倉場有功,提拔為戶部尚書。這時,他已66歲?! ?/p>

        任職期間,譚大初再次以年歲高為由辭官,終獲批準?;氐郊亦l,他修葺故廬,讀書鼓琴,深居簡出,于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去世。臨終前,他要求子孫勿請恤典,勿求墓表。以前的同事知道后甚為感動,聯名上書朝廷請求祭葬,被皇帝恩準,謚號“莊懿”?! ?/p>

        譚大初去世后,葬于馬市楊陂逕(現馬市鎮政府東南面)。后來,人們把這個地方改為“譚爺地”,附近的村莊稱為“譚爺地村”,表達了對譚大初的濃濃深情和敬意。為了彰顯譚大初這位“剛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好官員,明朝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始興知縣蔣希禹奉命在縣城修建譚公祠,奉祀譚大初及其先祖宋散大夫譚煥?! ?/p>

        此詩不長,卻深深地打上了譚大初與世無爭思想的烙印,也影響著后人。自古以來,始興自然條件優越,物華天寶,人民勤勞淳樸、知足常樂。20世紀80年代,有位外地到始興任職的領導把始興人民這種知足常樂的生活狀態,用“一把花生一壺酒,墨江兩岸度春秋”來概括,這似乎與譚大初的思想一脈相承。

        [ 責任編輯: 廖卓敏 ]
        下載韶關發布APP
        更多精彩

        韶關發布客戶端   簡介:提供韶關頭條熱點、時政新聞、社會民生報道、便民查詢等服務。

        韶關新聞網公眾號   簡介:關注我,了解韶關第一資訊。

        韶關日報公眾號   簡介:宣傳韶關、公益服務,韶關日報微報紙。

        韶關新聞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3 SGXW.CN All Rights Reserved

        日本人做真爱高清视频|亚洲影视色偷偷色偷偷色偷偷|影音先锋2019AV资源网|久久九九热re6这里有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