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過,但天氣依然炎熱。我與友人驅車來到粵北地區保存尚好的孔廟學宮——始興學宮。
古樸雅致的始興學宮。
據《直隸南雄州志》記載:“學宮,遷徙不常。宋嘉定間,建于縣東五里白石岡。元至元,建于郭頭。天歷間,主簿鄭康斗、教諭陳以道遷于縣西,即書院地。元季兵毀。明嘉靖乙丑,知縣鐘世彥、主簿熊志良遷于東門街。萬歷中,知縣蔣時諧、教諭何獻科,復遷縣西。萬歷辛亥,知縣楊大潤仍遷城東五里白石岡。今之學宮即宋時舊學。國朝康熙壬寅知縣王毓慧、辛亥知縣于大猷、壬戌知縣鮑復顯、乾隆丁卯知縣胡世科屢修。辛丑知縣衛克堉倡建,通邑捐金萬余,毀拆重修。原坐向癸丁兼子午,改子午兼癸丁。至今三十八載,科甲衰頺,未必非形家所誤也。俟有志者改而復之。泮池,萬歷戊午縣令陳炳奎修筑。”另據《始興學宮簡介》記載:“始興學宮位于始興縣太平鎮白石坪村村民委員會白石坪自然村始興中學校園內,由磚瓦木構建,四合院式,前有金水橋,后有明倫堂,坐東北朝西南,建于宋嘉定年間,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折舊建新,通面闊20.2米、進深13.9米、高13.8米,面積395平方米,月臺高出地面0.8米,四雕走廊置石柱,三層斗拱負重……”歷經磨難的學宮數易其址,屢毀屢建的動力源均出自當地人對家國摯愛的情懷,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對人才的惜愛。
步入綠茵藪茂、古風醇粹的始興中學校園,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順著門衛指引的方向看去,在一幢粉色矮樓前有一青磚砌筑的橢圓形池,池沿近2米高,池水黛綠清澈,如同在等待莘莘學子來調用的墨池??v臥中央的青磚砌三拱橋,即為“狀元橋”,不少學子夢想從此走向不一樣的人生旅途。屹立橋西北端的相思樹軀干虬曲、枝繁葉茂,不知聆聽過多少瑯瑯書聲;靜蹲在辦公樓大門兩側的一對菱形紅砂巖柱礎,不知見證過多少回高中場面。我站在學宮正殿前,道旁枝葉翠茂的古樹仿佛是一扇通往歷史的窗口,那若隱若現的一幢大部分是木結構的建筑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成殿。大成殿前有紅砂巖石條砌臺基,中央砌臺階,御路浮雕“三龍奪珠”。紅砂巖石板鋪3米寬回形檐廊,環立20根紅砂巖鼓礎八角柱;柱頭置倒立山形三級彩畫斗拱,有步步高升之意;彩畫幽蘭、蠟梅、松、柏等;卷棚彩畫蝙蝠、鳳、蘭、竹、石榴、梅花等圖案,駝峰雕麒麟、雙龍戲珠等形象更顯建筑的精致。室內圓穹形藻井,頂鏤祥云背景。墻中央掛孔子全身像,配對聯“至圣無域澤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間”,橫批“萬世師表”。始興學宮的主要建筑從稱謂到裝飾圖案,處處展現出精妙的建筑技藝和深遠的寓意,對研究南方學宮建筑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進入現代,賦予學宮新的歷史使命。據《始興縣革命史跡通覽》記載,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第四戰區長官司令部內有一個受周恩來直接領導的中共組織,即特別支部。1939年冬,第一次粵北會戰前夕,由張發奎創辦的志銳中學搬遷到始興,校址設在始興縣城東郊白石崗學宮。特別支部成員孫慎、吉聯抗等地下黨員作為學校教員也隨校遷往始興。為了充分利用張發奎所辦學校的政治優勢為黨開展革命活動提供便利,中共廣東省委派省委青年部部長、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總隊長吳華到該校當教員,并組織學校所有地下黨員成立了志銳中學黨支部,中共廣東省委青年部部長吳華為負責人。志銳中學黨支部在吳華的領導下,一方面團結進步教師和學生,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另一方面利用志銳中學作掩護,為省委在始興開展活動提供便利。
步出始興學宮,如同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讓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學宮是文化的載體,應充分利用、激活始興學宮這一文化資源,為其注入豐富的時代內涵,使之更具活力、更具魅力,煥發更燦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