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陳毅因腿部負傷,未能參加長征,于是留在粵贛邊堅持了3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其中多次往返穿越梅嶺,同敵人周旋斗爭。當時形勢如黑云壓頂,敵強我弱,贛南游擊隊在敵軍的重重圍攻下,斗爭十分殘酷艱難?! ?/p>
1936年冬,陳毅的舊部下陳海叛變,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引誘陳毅下山。陳毅不知是計,一大早率領眾人來到大余縣城,當他們距離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遠時發現了危險,最后在群眾的幫助下撤回梅嶺,在樹叢草莽中隱伏了20多天。敵人因搜捕不到,惱羞成怒放火燒山。陳毅心想這次大概不能脫險,便寫下了慷慨激昂、豪氣沖天的《梅嶺三章》組詩:
(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三)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構成的組詩,既可以獨立成章,也可以連章成篇,主題上前后呼應,內容上相對統一。作者圍繞“斷頭”構思,扣住“意如何”展開,分別從“追懷往昔”“審視當下”“展望未來”三個角度來回答。三首詩各有側重,又渾然一體,這組絕句感情真摯、寓意深長、形象鮮明、聲韻鏗鏘,值得回味。充分展現了陳毅同志慷慨就義、視死如歸、以身殉國的堅強決心,表現了他處在危難之際對黨和人民的赤誠之心,對共產主義事業的無限忠誠和大無畏英雄主義及革命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全詩不飾雕琢,一氣呵成,是一組革命樂觀主義的抒情詩,又是一曲氣壯山河的無產階級正氣歌。每次讀之都令人心潮澎湃、血脈僨張、豪情萬丈?!?/p>
梅關古道上的《梅嶺三章》碑刻。圖片由南雄市委宣傳部提供
第一首首句以直擊靈魂的發問——面對“斷頭”“意如何”引出全篇。以設問開篇,一則交代個人的險惡處境,面臨生死考驗;再則振起下文,表示自己的態度。開創革命事業本就極端艱難困苦,百戰沙場,與敵人殊死搏斗,流血犧牲自然難以避免。后兩句以“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作結,是對前面自問式起句的呼應,也可以說是自答之詞。自己即使魂飛九泉之下,也要把已經犧牲的部下重新集結起來,高擎革命紅旗,與反動派繼續戰斗下去,突出表現了作者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戰斗精神?! ?/p>
作者想象自己犧牲后仍然繼續戰斗,一個“去”字斬釘截鐵,凸顯詩人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高尚情懷;一個“斬”字,筆力千鈞,形象展示詩人率領“舊部”,踏平“泉臺”(傳說中的陰曹地府),斬殺閻王首級的壯烈場景。詩句通過藝術想象,化虛為實,把作者非凡的指揮魄力、崇高的革命精神表現得酣暢淋漓。通篇表達了他的凜然正氣和與敵決一死戰的英雄氣概?! ?/p>
組詩的第二首,作者首先從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斗爭的歷程落筆。“南國烽煙正十年”包括“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湘南起義、井岡山會師、紅軍五次反“圍剿”乃至贛南游擊戰爭在內的10年的戰斗歷程。無數可歌可泣的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壯烈的詩句中,洋溢著作者的革命自豪感。作者堅信斗爭遭受挫折只是暫時的,革命必將取得最后的勝利?! ?/p>
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的作者想象被敵人懸頭示眾的慘烈場景。“此頭須向國門懸”,擲地有聲,是詩人對黨的事業至死不渝的錚錚誓言,也是激勵戰友、勉勵后來者的慷慨悲歌。此句,化用了春秋時期吳越爭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悲壯之感?! ?/p>
結句“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尤為精絕,“我”死后,希望你們要奮勇殺敵,用勝利的消息來祭奠“我”!從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出一個共產主義戰士在臨危之際對革命事業仍然充滿樂觀主義的堅定信念,在抑揚跌宕中凸顯其悲壯,感人至深?! ?/p>
第三首全詩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愛憎分明立場,表現了作者崇高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高超的藝術想象力。“投身革命即為家”,作者自從投身革命,就已把隊伍當作自己的家。陳毅早年投身革命,從此成了共產主義事業的急先鋒,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英勇奮進、義無反顧。“血雨腥風應有涯”,雖然時時處在敵人的“血雨腥風”之中,但堅信反動派對人民的血腥屠殺總有一天要結束,人民終究會得到解放,光明的社會總歸會到來,共產主義的理想必定會實現!
“取義成仁今日事”就是呼應開篇“斷頭今日意如何”的最后回答。為了革命事業、為了遠大理想,今天自己毅然決然作出獻身的抉擇。這豪邁、悲壯的詩句,把作者的革命堅定性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何等博大的胸懷、何等壯烈的氣概!最后,作者直抒胸臆,喊出了一個共產主義戰士的奮斗目標——“人間遍種自由花”,激勵人們前赴后繼,為人民解放這一崇高偉大的事業而奮斗。作者通過借喻這種藝術手法,展現光明美好的革命前景。真可謂曲終奏雅,結句言盡而意不止?! ?/p>
綜上所述,《梅嶺三章》是陳毅同志五十多年革命生涯最具有代表性的詩作。作者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臨危而斗志彌堅的豪邁胸懷,表達了他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國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艱苦創業、砥礪前行,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