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代,有記憶的娛樂節目少,看得比較多的算是皮影戲了?! ?/p>
皮影戲是傳統戲劇,又稱“燈影戲”“影子戲”等,在我國歷史悠久,是真正的舞臺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并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其在我國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p>
幼年在山村度過,電影、電視對于山村孩童來說比較遙遠,極少有機會看,能夠消受的一般只有皮影戲。皮影戲真正的演員,就是在幕后操作的藝人,大多只有一人,姓甚名誰,觀眾一般不知道,也沒人關注;演員是什么樣子,沒多少人看見,也不需要看見;演員是不需要化妝的,更不必講究衣著,隨時都能上演;皮影精致與否關系不大,燈光不必絢麗,也講究不了——大多只是煤氣燈一盞,觀眾的注意力在“故事”上。皮影戲故事性很強,一部戲,演得跌宕起伏,觀眾的心情隨著劇情而喜怒哀樂。舞臺由幾張餐桌架成,拉起一塊白布即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卻能吸引老老少少,人人歡呼雀躍,個個笑逐顏開?! ?/p>
每逢村里演出皮影戲,傍晚必早早去“訂位”。皮影戲演員的記憶力、表演力和體力,至今讓我驚嘆。整部戲的所有臺詞都在他們的腦海中,什么時候快、什么時候慢,抑揚頓挫、喜怒哀樂,上一秒在哈哈大笑,下一秒就能嚎啕大哭。更為神奇的是他們模仿馬、狗等動物的動靜跟真的一樣,一張嘴,什么聲音都能發出。對一切都好奇的我,當時鉆進“舞臺”一探究竟,做夢都沒想到,在外面看起來熱熱鬧鬧的戲,里面只有忙亂,到處掛的都是物件,演員是一名彪形大漢,差不多光著膀子,汗流浹背,還一刻不懈怠地表演,男女老少的聲音張口就來?! ?/p>
皮影戲種類繁多,各地方有所不同,皮影戲區別主要在聲腔和劇目方面,至于影人制作和表演技術則大同小異。獨特的唱腔,配上跌宕起伏的鑼鼓聲,將白布上各種人物展示得活靈活現。影人一般是先將牛皮或驢皮、羊皮刮去毛血,加工成半透明狀后再刻制上彩,其雕繪工藝講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影人一般分頭、身、四肢等幾部分,均為側影,頭部附有盔帽,身部、四肢皆著服飾,涂油彩后用火磚烘烤壓平即成。演出時將影人的頭插于身部,身與四肢相接,同時在身部和兩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除了人物造型外,還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 ?/p>
皮影戲是光與影的藝術。道具主要為影窗,俗稱“亮子”,一般高3尺,寬5尺,最高不過4尺,寬不過6尺,以白紙作幕,以便單人操作。其次為油燈一盞,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動作?!?/p>
皮影戲是我國重要的民間傳統藝術,形成時代尚無確考,但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其至晚在宋代已經成熟并盛行,其被譽為“電影的鼻祖”“最早的卡通動畫”,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影響??上г陔姛羧〈河蜔糁?,皮影戲似乎一下子就消失了?,F代影視藝術對皮影戲的沖擊很大,觀眾和演出市場日益減少,許多皮影戲面臨消亡的危險,亟待搶救與保護?,F在皮影戲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p>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其實戲永遠都演不出人生。每個人的記憶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學,一旦介入“私”,就無奇不有。皮影戲演歷史,借古諷今、以古為鑒,循循善誘、傳承美德,重在精神層面,有說教作用,傳導正能量為主;而現代的電影、電視劇,有的倡導價值觀不明顯,有的鏡頭過于“出鏡”,有點良莠不好分辨?! ?/p>
回首歲月,兒時看過的《西游記》《岳飛傳》《白毛女》《八仙過?!返?,至今還留記憶,而很多看過的電影記憶反而沒那么清晰了。雖然留在記憶中的戲子少之又少,但是歷史和生活中的“戲”比比皆是。無數經典劇集一演就是幾百年,一代人又一代人演,一個王朝又一個王朝演,從達官貴人到鄉野百姓都喜歡看。城頭變幻大王旗,“戲”一如既往上演。多少年來無數人出演,演的都是那個角色,說的都是那些詞,唱的也是那些調??吹娜丝戳酥蟾?,進入生活、進入勞動、進入心靈。那些戲不管怎么演,“本子”都經久不衰。有人說演的是精神,也有人說演的是文明,其實演的是大眾骨子里的習好?! ?/p>
戲子藝人在古代地位身份是不高的,屬于下九流。上九流是官、士、農、工、商等職業階層,中九流是有一技之長的階層,下九流是底層服務性行業。古人把戲子排在末流,有認識落后的局限,但是不是也是刻意敲打?但正是這些身份卑微的戲子藝人,服務和豐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 ?/p>
演戲的人在臺上,看戲的人在臺下。戲里戲外,人生如戲又不如戲。如戲的人生總讓人感覺不夠真實,善于演戲的人,終究難以載入史冊,難成大人物也難成氣候。只有心裝人民群眾,造福百姓福祉,真真切切為民辦實事好事的人,在歷史和人民中終會有一席之地?! ?/p>
懷念童年的皮影戲,戲鑒人生,讓我在紛繁的人生中多了一份清醒與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