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古時候,每逢農歷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時節,我國很多地方的人們會對“月神”進行祭拜,以此傳遞對愛人或親人的思念之情。民間的拜月習俗從古代延續至今,逐漸演變成為賞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對未來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種方式?! ?/p>
秋暮夕月、時值傍晚,澄江的人們常常在祠堂前設下桌椅,擺上月餅、西瓜等物品,靜候嫦娥仙子的大駕光臨。日薄西山,月亮像濃妝淡抹的女子一樣,緩緩地從山后升起。此時,月光悄悄地穿過了云層,慢慢地穿過樹梢的縫隙,散落在漆黑如墨的村莊上空。當皓月升空、清輝遍地,澄江的人們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推心置腹、觥籌交錯、把酒言歡,村里的主婦們切開了早已準備好的月餅,讓家族里的人們分而食之,來表達人月兩團圓。“月圓此刻,天涯此時,千里何妨?亦嬋娟。”這里的月色,就像是田地里的禾苗一樣淳樸、踏實;也像是土生土長的鄉親們一樣,簡單、透明。一年一度的中秋賞月既寄托了他們對豐收的渴望,也是人們用最滾燙的鄉情,溫熱著彼此久違的心靈?! ?/p>
從始興縣城向東北,會經過馬市、頓崗等鎮,行車之時感覺道路寬敞、一路坦途。過了頓崗的三岔路口向左行駛,便是一條綿延十數里的山路通往澄江,途中的高棟頂、師姑山等地山高嶺峻、溝壑縱橫、怪石嶙峋、人煙罕見,山路曲折崎嶇、兜兜轉轉、起起伏伏、蜿蜒向前,車輛不知轉過多少個彎、爬過多少個坡后,才來到了期盼中的澄江鎮。澄江因澄江河而命名,澄江河發源于東北部山水和東南部雪峰山,由兩水夾流匯合而成,其水質明亮純凈、清澈見底,故稱之為“澄江”?! ?/p>
停車小憩、放眼望去,見群山環抱、層林盡染,一望無際的田野上,金黃色的稻穗隨風搖曳。深吸一口氣,那淡淡的稻香沁人心脾。遠處的農田阡陌交錯、農舍星羅棋布、樓房鱗次櫛比。近處的孩子們在田埂邊隨風奔跑,那些在風中涌動的稻穗,跟隨著他們的腳步高低起伏,像是在低吟淺唱,訴說著收獲的味道……“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陽光白云、青山綠水、田野村舍與正在勞動的人們,匯成一幅恬靜優美、和諧自然的鄉村畫卷?! ?/p>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金秋時節,大山深處的澄江一派豐收的景象。成熟的蔬菜、水果映入眼簾,菜農、果農們采摘、裝箱、搬運上車,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你看那一個個種植大棚橫貫在大山之中,排列有序。大棚內種植的番薯葉、空心菜蒼翠欲滴、生機勃勃。農民們的菜地里也種滿各式各樣的蔬菜,琳瑯滿目。你看那高大或低矮的果樹們,綴滿沉甸甸的果實,并排地站成豐收的姿勢,爭搶著和陽光對視。那豐滿得快要落地的果實,隨著風兒輕輕觸碰著綠葉的臉,像彼此嬉戲又像在密語。蔬菜、水果們與大自然一齊帶來的陣陣香味,被風簇擁著,彌散在空氣當中。“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在陽光的照耀下,村民們紅彤彤的臉愈發動人,那些因長年累月的勞動而留下的皺紋早已舒展開來,變成了花兒般的笑臉?! ?/p>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春夏秋冬、草枯草榮,山間的樹葉黃了又綠、綠了又黃,轉眼又是秋天。“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鄉村振興的“東風”吹來了,在新時代的浪潮里,這方水土漸漸由“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成為澄江人心中“守得住的家園,值得過的人生,看得見的未來”。從世外桃源到煙火人間,澄江的故事連接著歷史與今天。澄江的人們正在廣袤的山野大地上,用不斷前行的腳步,共享辛勤勞動帶來的累累碩果,書寫著屬于他們的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