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回響,聲聲不息。昨日,在紀念石峽遺址發掘50周年學術研討會召開期間,石峽文化新展在曲江區博物館揭幕開展。來自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科院、中國科學院、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及國內多個省份的考古文博機構、高等院校的近百名專家學者成為首批進館打卡觀眾(如圖 文靜 攝)?! ?/p>
近年來,為更好保護和活化利用石峽遺址,韶關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完成了馬壩人—石峽遺址核心區環境風貌整治,將馬壩人—石峽遺址打造成為集文旅融合、考古科研、教育研學、文化體驗、休閑游玩為一體的韶關曲江城市名片。
今年以來,為激活“石峽遺址”和“馬壩人遺址”兩大特色品牌名片,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華南地區古人類遺址博物館展館的新典范,曲江區博物館充分挖掘闡釋文化內涵、遺產價值,全面發揮遺址在文、旅、體融合發展的優勢,創新應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展項,巧妙運用聲、光、電、三維動漫、影像等多樣化展出形式和手段結合場景氛圍營造,全面提升展示效果和游客參觀互動體驗?! ?/p>
走進磚紅色的展示門廳,只見左右兩側墻體紋理造型形似石峽遺址出土玉琮。廳內設計了形象醒目的石峽先民復原雕塑。還有大量玉鉞、玉琮、玉環、盤式鼎、釜形鼎等實物展品抓人球眼。展覽通過“遠古的回響——石峽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文明初現——石峽文化社會”“石峽文化時期的中國”三大篇章,以文字、圖片、實物、視頻的形式,講述了早期嶺南文化遺存,展示珍貴的石峽文化文物,積極引導公眾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石峽文化中認識嶺南地區、探源中華文明?! ∈瘝{二期是石峽遺址的核心遺存,時代距今5000-4000年,被稱為石峽文化。展覽展出石峽文化層出土的盤形鼎、夾砂蓋豆、瓦形足三足盤、圈足盤和陶罐殘片等文物,為進一步探索嶺南地區從原始社會到秦漢以前社會文化的發展找到了一把重要的鑰匙?,F場專家和觀眾紛紛拿起手機拍照打卡?! ?/p>
展廳里多處運用多媒體電子展,觀眾可觀看動畫視頻還原歷史場景或掃描二維碼進行知識延展,視聽結合生動詮釋。還通過油畫、仿古場景和仿真人像等具體場景還原石峽先民居住生活場景,講述歷史特征,為觀眾再現一片片遠古文明拼圖?! ?/p>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郭偉民表示,石峽遺址豐富的考古遺存揭示了韶關在整個南嶺地區早期社會和文化的進程中處于一個重要的中心地帶,在溝通南北東西方面處于一個關鍵節點?! ?/p>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秦嶺也表示,在石峽文化研究中,我們發現它既能兼容并包北方的文化因素,又能強調自己印紋陶的本土文化特征。從它身上我們已能看到開放包容的現代華南文化的特質。這也有助于我們通過它來理解中國5000年來連續不斷的文明史里,即使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區域文明,它的多樣性仍然是存在的,在一體下面永遠存在多元的、并進發展的特點。這才使中國能夠在這么大的空間范圍里面有騰挪的空間,有不停變化和創新的源動力?! ?/p>
副市長蔣文泓,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一級教授趙輝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