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嶺村是南雄市全安鎮的一個古村落。宋代,隨著佛教在中原大地的興起盛行,有僧人在村頭一旁興建了一座甘露庵,當時叫甘露禪寺?!吨彪`南雄州志·寺觀》載:“羊角嶺下,宋時郡人徐信有詩,東坡為更一字即此。”據說當年甘露庵落成開光時,雄州城內進士徐信作一首《甘露庵》詩贈住持尼師。隨后,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嶺南,路過南雄在州城客棧下榻,徐信聞之,特登門拜訪,并恭請東坡先生對其詩雅正。徐信《甘露庵》詩中有“平地風煙飛白鳥,半空云木卷蒼藤”之句,蘇東坡看后,當即把“飛”字圈掉,改為“橫”字,即“平地風煙橫白鳥”,徐信看后深為嘆服,在座詩友亦拍手連連叫好。甘露庵歷經近千年的風風雨雨,曾7次重修和重建,迄今尚在。
甘露庵旁的羊角嶺村,位于凌江下游北岸,距南雄市區約2千米。該村坐落在一個小山坡上,由南至北走向,全長600多米,村內道路寬六七米不等。遠遠望去,山坡形如一只山羊,村頭突凸往上聳立,遠眺似羊角。古時,“羊”與“祥”含意相同,皆是祥瑞的象征,為取吉祥之意,人們便稱此村為羊角嶺村?! ?/p>
該村是南雄北山片白云、瀾河、上矽、橫水(今帽子峰鎮富竹)、密下水、長園、荔逕等村地進出城的必經之道。古時,該村千年古榕下設有涼亭,供鄉人往來憩息。村南凌江河有一座接龍石拱橋,道光年間至清末,凌江上游曾多次山洪暴發,洪水把該村大片農田沖毀成新河道,接龍橋下全部被淤泥堵塞。先民只好在新河道上用木架設平板橋,并改稱“永安橋”,寓意永遠安穩。至20世紀60年代,木橋一直使用?,F在永安橋上百余米處,因建設韶贛高速公路,建有一座混凝土鋼筋大橋?! ?/p>
羊角嶺村瀕臨凌江北岸。古時,凌江水為墨綠色,水清且純,田野寬廣,非常適合養鴨。該村各家各戶有養殖土麻鴨的傳統,與鄰近的富村坪、琵琶嶺、三楓、古塘等村所養的麻鴨都是南雄本地上等的名優土特產之一。過去,廣州、番禺等珠三角地區的燒臘店客商,都喜歡來全安一帶購買土麻鴨,經湞江運回廣州加工成燒鴨出售。廣府客商購買土麻鴨要求甚嚴,太肥或太瘦都不行,精選每只重約1.5公斤,加工制成燒鴨后,不過約0.5公斤一只。經加工好的燒鴨品質上乘、色澤鮮明、香氣醇馥、皮脆肉爽、回味無窮,深受廣州、香港、澳門等食客的青睞?! ?/p>
每年冬季,羊角嶺村及其周邊村莊的農戶以家庭作坊加工制作板鴨。南雄板鴨歷史悠久、久負盛名,至于何時起源無法考究,據清道光四年(1824年)編修的《直隸南雄州志》載:“雄鴨,鴨嫩而肥腌之,漬之茶油,日久肉紅味鮮,廣城甚貴之。”南雄板鴨具有造型美觀、鴨皮潔白、油尾豐滿、皮薄肉嫩、肉紅味美、骨脆可嚼、風味獨特、食之滿口清香八大特點,故南雄板鴨馳名港澳及珠三角地區,成為廣州和東南亞諸國宴客的佳肴珍品。因此,羊角嶺村又有“臘鴨之鄉”的美譽?! ?/p>
清至民國時期,羊角嶺村有一舞獅隊,擁有紅獅、黃獅20只,名曰“武陵堂”。下設醒獅隊、武術隊、鼓樂隊共80多人。逢年過節進城或串村表演,特別是過春節、鬧元宵、中秋節和商家開張志慶,該村的醒獅隊、武術隊、鼓樂隊常被邀請巡街過巷,而百姓、商家則紛紛焚香燭、燃炮仗迎送舞獅隊,熱鬧非常?! ?/p>
20世紀50年代前,南雄農村群眾幾乎無娛樂活動,羊角嶺村男女老少都會以唱山歌取樂。村民能唱出真情純意,比興雅致,內容和韻律都很豐富,有濃厚的民間文藝氣氛。村民唱山歌多在勞動中或休息時唱,有的年輕男女通過唱山歌來談戀愛,有的村民則以賽山歌來取樂。歌詞大多用七言四句,亦有七言二句問答式對唱,具有濃郁鄉野風土氣息和鄉村民俗韻味。